在新光硅业控制中心,我们看到了一根一米多长的多晶硅棒样品。直径约10多厘米的银灰色硅棒,价格最疯狂时,价值超过百万元。而现在,它只值十几万了。这根硅棒价格的变动,让我们看到了多晶硅行业的兴衰剧变。
在新兴能源的诱惑下,2007、2008年的多晶硅达到疯狂状态,每公斤500美元的高价依然供不应求。用业内人士的话说,那时候,拥有多晶硅生产线,就如同拥有印钞机。巨大的利润,吸引了大量资金纷纷扎进多晶硅产业淘金,资本市场上,凡是贴上多晶硅标签的上市公司,股价都一飞冲天。然而,金融危机让烧钱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遭遇滑铁卢。国际市场上多晶硅价格大幅跳水,从每公斤500美元跌至目前的每公斤50美元左右。
高昂的生产成本,使得中国多晶硅企业的生产线一投产即陷入休产状态,不少在建的项目也不得不放慢步伐。以饲料为主业的上市公司通威股份2008年赶潮多晶硅。时隔两年,2010年2月11日,通威股份壮士断腕,将多晶硅业务转卖给通威集团。很多国内下游企业纷纷采购进口原料,把国产多晶硅晾在了一边。
当多晶硅价格徘徊在企业成本线附近时,降低成本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。江西赛维通过对改良西门子工艺进行优化,降低了电耗,公司董事长彭小峰近日表示,每生产1公斤多晶硅的电耗不超过60千瓦时。
新光硅业目前也在做技术改造,其内容主要是降低电耗、对四氯化硅回收处理。目前,四氯化硅回收处理这一项每年能够帮新光硅业节约2000多万元。
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也成为一种趋势。江苏中能硅业副总经理近日表示,公司在实践中发现,单线产能在1500吨的项目,成本到40美元/公斤,就已经再也下不来了,成本控制有限,相比5000吨/线项目30美元/公斤的成本来说,在规模经济性方面差距甚远。近期被业界热议的《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》,就被行业内预期,可能将多晶硅行业准入门槛确定为产能规模大于3000吨/年。